今天來聊聊『音樂與幼兒』這個主題,其實這個主題有點廣
就從這兩個詞先來想想?平常我們所接觸到的有哪些?
第一步Start腦力激盪:幼兒跟音樂間的連結通常會有哪些表現方式?
大部分都會先想到律動、幼兒表演、趣味競賽等,這些都是最為人熟知的音樂與幼兒的連結,
不過,今天還有人提到“音樂治療”,確實有音樂治療這一個部分,因為對象是給有特殊需求的小朋友,所以比較少人會知道。
腦力激盪完之後先來看看音樂在幼兒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哪些呢?
大致上有以下四種:
- 藉由音樂的探索與世界溝通!!
我們通常會琅琅上口自己小時候聽過的童謠,可能是國語、可能是台語或是有其它國家語言的歌曲童謠等,藉由可能口唱或是音樂伴奏下,我們會唱出不同世界語言的歌曲。
- 增進與語言與聽覺技巧的發展!!
『語言』也是幼兒時期很重要的一個能力,大約七個月到一歲開始牙牙學語,會講出一兩個簡單的字,像是爸、媽等,可能還發音不是很清楚,大約一到兩歲會慢慢增加變成單詞,可以說出簡單的句子,同時我們會開始讓孩子跟唱簡單的兒歌童謠,像是頭兒肩膀膝腳趾,不只有中文版還可以唱英文版,學習不同語言。
- 音樂與肢體動作密不可分!!
再來就是搭配簡單的身體動作,在口唱兒歌的同時,會搭配簡單的身體動作讓幼兒邊聽邊看邊學習,這樣的肢體動作記憶是最直接讓幼兒進行學習的,像是頭兒肩膀膝腳趾,邊唱的過程中就會搭配簡單的動作,比出頭在哪裡?肩膀在哪裡等……。
- 幼兒聽到音樂會自然的舞動身體!!
音樂的旋律與節奏很容易帶動幼兒的身體與情緒,當聽到輕快的音樂,幼兒自然而然的會隨之擺動身體,反之,聽到不愉快的音樂時,可能也會讓幼兒感受到不悅或是恐怖的感受,像是聽故事錄音帶時,通常在說故事的過程中會搭配背景音樂,讓孩子有身歷其境的感覺,隨之帶動孩子的情緒。
第二步 利用身體表達情緒 (身體+情緒)
接著,我們來試看看把自己變成孩子,孩子的世界裡最沒有包袱,也最直接單純,用身體來表達出情緒,活動開始,請先寫下自己想到的情緒詞,例如:生氣、開心、害羞、恐懼、快樂、悲傷、難過、憂鬱、憤怒、興奮等,然後試看看用身體來表達看看~~~
第三步 動物版的身體情緒感受 (動物+情緒)
完成前面的情緒表達後,接下來要加入動物,先說明為甚麼要加入動物的部分?因為要更強烈的感受到利用身體表達,動物是很直接的聯想,同時也是孩子世界裡最具體鮮明的名詞表徵,還有一點要強調的是孩子對於自己喜歡的動物都會觀察得很仔細,通常可以看見很多我們在觀察動物時沒有發現的細節(因為成人通常已經都有主觀意識跟刻板印象的存在)。
先來看看孩子的神奇表達影片,猜得到波尼在學甚麼嗎?
第三步的課堂遊戲裡,發現成人的包袱感很重,為什麼小時候沒有顧忌的可以很自然的使用身體去表達?長大了之後卻對於自己的身體很害羞?甚至不太認識。課堂中發現學生們很依賴“語言”,而很少去操作自己的身體或是先去思考如何用身體動作表達。
其實,孩子探索這個世界就從認識自己的身體開始
然後學著模仿與控制自己的身體與環境互動,
最後再來猜猜波尼在學甚麼動物?然後這個動物在做甚麼呢?
最後的最後
送上一段,波尼自己設定的情境劇
要看到最後才知道原來他在做甚麼,孩子的想像與創意無限可能